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稻垣润一 > 组图:波维特金-拉曼发布会 正文

组图:波维特金-拉曼发布会

[稻垣润一] 时间:2025-04-05 10:15:06 来源:面有难色网 作者:呼和浩特市 点击:167次

其中,货币政策方面,应在盯住通胀和产出的基础上关注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状况,继续完善通胀指标统计,为政策决策提供可置信的信息基础,坚持价格型调控为主、数量型调控为辅的基本原则。

首先,根据商务部规定,外商投资用人民币进行的审批条件大大简化于外商投资用外币进行,至少不需要逐笔审批、外汇核销,同时鼓励人民币对外投资。传统逻辑认为,由于资本项下开放就是本币与外币可兑换。

组图:波维特金-拉曼发布会

亚洲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却因错配而发生经济困难。它不再是资本项下开放的问题,而是资本项下可兑换的问题,可兑换的步骤就是上述三个科目外币使用向人民币使用方向靠拢。由于没有外汇管制,外资频繁跨境流动,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在港澳方式下,如果有多余的人民币头寸,即你拿了人民币暂时不想在中国大陆进口东西,可以到香港做安排,这个安排有利息收入、投资回报。第二,如果本币用于国际货币,则意味着国际收支必须有逆差,否则对方就没有该种货币用于支付。

这意味着中国居民可以对外负债,尽管不能对外币负债,但是可以对人民币负债。那时日本经济学家小林石到体改委访问,带他看了很多企业,回来以后座谈。但这就丧失了重新思考货币、金融、监管本源的机会,丧失了重新设计更有效的金融调控和监管的机会,也不利于金融与网络社会更充分、更有效地融合。

金融监管、法律框架的改革(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的条件)与金融的市场化速度不衔接,隐藏着巨大的失控风险。在间接融资为主的机构型金融市场中,风险主要是通过机构的资本吸收等方式管理并化解的。只要社会政策托了底,金融改革才能更加深入开展,才能对经济波动有更大的容忍度,能承受更大的社会紧张情绪。首先,我国需要准确界定金融体系的功能。

金融体系能够市场化的程度,高度受制于给金融体系赋予的功能,以及政府管理金融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改革伴随着经济增长阶段和模式的转换,金融体系吸收并反映着经济体系的风险。

组图:波维特金-拉曼发布会

需要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实体经济层面如果存在预算软约束(政府隐性担保或者其他因素),则可能扭曲实体经济向金融体系发出的信号,从而发生系统性的资源错配。这一轮的金融改革,以准入和价格管制放开为重点,推动建立多层次市场化金融体系。1.改革共识问题 要对金融改革的未来远景(立的部分)达成共识,并非易事。

三是不合理的损失承担机制,导致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这既包括对内的准入放开,也包括对外的准入放开。条件都具备的时期,往往也是缺乏改革动力的时期。再次,改革往往发生在与稳健宏观环境要求相违背的时期。

  金融改革需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的处理对象是不确定性,因此存在并处理金融风险是金融体系的特征之一。市场约束要发挥作用,需要借助微观主体的治理机制。

组图:波维特金-拉曼发布会

首先,我国金融体系广泛存在道德风险,且国家信用被滥用。金融内在联系增强,财政、金融、货币风险相互混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

实际上,我们认为,中国政府会把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目标仍然设定在7.5%。央行的失误会是什么? 我们认为,央行可能无法完美预测流动性的供求情况,而且缺乏对此加以迅速纠正的灵活性。整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确实将会攀升,但这主要是由于比较基数较低。第二,今年1-11月财政存款累计激增2万亿元(与去年的9,900亿元相比显著增多),这部分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会在12月下旬注入银行体系。不幸的是,主要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四,最后但可能最重要的是,央行知道,自下而上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推高了短期市场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因此即便Shibor已经攀升,信贷增速依然很高(比如11月份出现的情况)。

尽管今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升,但此轮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中国政府没有过于沾沾自喜的资本。各家银行此前都预期中国央行会在周四上午进行逆回购操作以注入流动性,但央行并未采取任何行动,这让市场感到意外。

市场近似恐慌的状况以及银行间利率持续飙升令央行感到震惊。第一,为什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过去几天以来变得如此紧张?第二,为什么央行反应如此缓慢? 首先,市面上流传着一种想法简单但却能够迅速引起读者关注的推测,即权力无限的央行有意引导银行间利率走高,以此迫使各家银行及他们的客户进行去杠杆化。

是的,目前确实有大量的外汇净流入,但由于人民币升值,人民币也有可能向诸如香港等离岸中心大量流出。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风险资产--比如向地方政府、开发商以及其他民营部门借款人提供的信托贷款和债券--定价失当。

  进入专题: 银行间利率 。首先,央行认为,12月是个季节性很强的月份,因为各家银行要为监管机构的年终评估准备资金,而且央行不应该无限满足猛增的"超短期"流动性需求。三,目前有大量外汇流入,这些流入外汇最终会成为基础货币供应(10月份为4,420亿元,11月份为3,980亿元),因此央行认为市场上应该有充足的流动性。由于6月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带来的教训,各家银行变得更加谨慎,他们往往会囤积比以前更多的现金。

也有传言称,周三有家银行未能偿还另一家银行的贷款(即发生违约)。我们认为央行不会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因为新一届领导层仍然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来进行改革。

更糟的是,由于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指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成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央行甚至难以估量信贷增长,这就是为什么央行推出了社会融资总量(TSF)这个指标的原因,但这个指标本身也存在问题。然后,我们是否应该预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再度紧张呢?我们认为,上述推测可能有一点道理,但基本上是错误的。

我们认为,由于中国自下而上的利率自由化进程在迅速推进,央行正在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而且到现在都还没搞清楚究竟应该以流动性/信贷/货币的"量还"是"率"(价格)为政策目标。  近来中国的银行间利率持续攀升,过去两天以来更是大幅飙升,七天回购利率昨日触及6月份之后的最高水平9.8%(昨日七天回购定盘利率为6.6%,与周三的5.2%相比大幅飙升)。

以稳定Shibor为目标可能会导致信贷增速过高以及杠杆率上升过快,但以信贷增长为目标可能会导致银行间利率波动过大。由于中央新领导层发起的节俭运动,财政存款可能不会按照与往年相类似的规模注入到各家银行。另一个问题是,随着利率市场化,央行正在从以流动性/信贷/货币的量为目标转向以它们的价格(利率和收益率,比如Shibor)为目标,但很多时候,这些多重目标可能会相互冲突。投资者因此提出了两个问题。

由于央行推行利率市场化,它将不得不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培育成新的基准利率,而且将不得不以稳定Shibor为目标。无风险利率以及各家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什么各家银行愿意以如此高的利率借用短期资金呢?中国收益率曲线倒挂(即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比如昨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4.6%)可能引发的后果是什么。

因此,市场有些恐慌,甚至通常向外放款的诸多大银行要么紧握现金,甚至出来借款。当央行以诸如Shibor等无风险利率为目标时,风险定价失当就对央行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纠正这个根本性错误应该是其他监管机构的职责。

因此,为了缓解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央行被迫在周四下午晚些时候出手干预,其方式是与几家大银行进行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操作(据网易报道,此次SLO操作的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同时将当日的交易时间延长30分钟。如果央行想要遏制信贷增长的话,那么它就不得不允许银行间利率上升。

(责任编辑:南昌市)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